云南省通海酱菜厂有限公司
Yunnan Tonghai Pickles Factory Co., Ltd.

通海酱菜《酱油史》

此为临时链接,仅用于预览,将在短期内失效。关闭

古人言“酱者,百味之将帅,帅百味而行。”孔夫言:“不得其酱不食。”



酱油是中国的传统调味品,在东方的饮食习惯中,有着悠久的使用史。它五味杂陈、鲜香味美,形成一个复杂的味道载体,自诞生以来就与东方人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。于味、于色,酱油乃是大部份汉族中国菜的底味和底色,酱油的优劣,直接决定了菜肴的品质。


通海酱油的故事

飘香百年的古酿经典,

酱油味道的秘制传奇!

通海酱油禄丰醋,

新兴姑娘河西布......

民国初年,这首民谣已传遍云南的大街小巷,被广为流传。

然而,时光悠悠,

多少传统工艺在时间的长河里渐渐被遗落......

唯有儿时印记的味道依旧历史弥新!




儿时的味道


盐咸、盐咸的味道

因着这种味道,这碗简简单单的酱油拌饭,带着我们重温历史。

走近通海酱油,探索不一样的古法秘制!


通海酱油色泽红褐而有光泽,酱香浓郁,甜咸适口,滋味鲜美,汁浓挂碗。用它烹菜,菜肴色泽鲜艳,增彩添香;用它凉拌各种荤素菜肴,更是别具美味,与众不同。



如此美味令人垂涎,不由让人对已有近两百年历史的通海酱油产生深厚兴趣。

据传,清朝嘉庆二十五年(1820年)通海人张从正在大理偶然得到了南京酿造酱油的秘方。回通海后,他依据此秘方,结合家乡的传统工艺,创建了“调鼎斋”商号,开始酿造酱油,不久,通海酱油远近闻名。


之后,又有通海人赵子完设立“品香斋”,刘禹功设立“鼎香斋”,台益设立“永香斋”,王伯元设立“兴顺号”等当时有名的酱园,使通海酱油香飘万里。1910年,滇越铁路全线通车后,“品香斋”在云南省昆明、个旧、玉溪、江川等地开设了二三十家店铺,标明“通海酱油”进行销售。为保证质量取信于人,“品香斋”外销各地的酱油如果有发霉变质,一律包退包换并负担来往运费。

1912年,中国农商总会会长李根源将通海“调鼎斋”生产的酱油介绍到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参展,获国际土特产博览会金牌奖。至唐继尧主政云南时,一直对通海酱油念念不忘。他家厨师烹制的菜肴如果使用的不是通海酱油,他就会觉得饭菜不香。有一天,家里的酱油用完了,叫人去买,也没有买到。原来当时昆明城中有一家名叫“品香斋”的商号,所卖的酱油供不应求,经常断货,店家就采取两天开一次门的方法来经营。唐府缺酱油,正好赶上品香斋关门。不过唐继尧不信通海酱油这么好销,第二天就亲自去商铺前查看。一到那里就有人认出了他,品香斋从此声名远扬。因为孙中山曾经两次封唐继尧为元帅,所以通海酱油就多了一个别名——“元帅酱油”。

1946年,通海生产的酱油的作坊发展到10余家,年产酱油50多万公斤,驰名省内外的有调鼎斋、鼎香斋、永香斋三家,产品远销昆明、红河、个旧、玉溪、思茅等地。省内开始有“新兴姑娘河西布,通海酱油禄丰醋”的民谚流传。

1956年1月,以“品香斋”、“调鼎斋”、“永香斋”、“鼎香斋”等12家私营酱菜作坊为基础合并组建公私合营酱菜厂。既生产酱油,又生产酱菜。2010年,通海县酱菜厂成为商务部认证的“中华老字号”......


“通海酱油复兴之路”传承保护传统工艺,发扬民族品牌,弘扬民族饮食文化。它将成为一个值得骄傲和自豪的酱油民族品牌。

微信扫一扫
关注该公众号